疾病管制署-新型冠状病毒肺炎Q&A

  • 2020-02-03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首页:https://www.cdc.gov.tw/Disease/SubIndex/N6XvFa1YP9CXYdB0kNSA9A

资料来源:卫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传染病与防疫专题>传染病介绍>第五类法定传染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Q&A>本署QA

资料连结:https://www.cdc.gov.tw/Category/QAPage/B5ttQxRgFUZlRFPS1dRliw

 

 

Q1. 什么是冠状病毒?

冠状病毒(Coronavirus [CoV])为具外套膜(envelope)的病毒,在电子显微镜下可看到类似皇冠的突起因此得名。

 

Q2. 冠状病毒属会造成什么样的人类疾病?

人类感染冠状病毒以呼吸道症状为主,包括鼻塞、流鼻水、咳嗽、发烧等一般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但严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冠状病毒(SARS-CoV)、中东呼吸症候群冠状病毒(MERS-CoV)与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感染后比一般人类冠状病毒症状严重,部分个案可能出现严重的肺炎与呼吸衰竭等。

 

Q3. 冠状病毒会造成动物的疾病吗?

除已知会感染人类的病毒以外,其他的动物包括蝙蝠、猪、牛、火鸡、猫、狗、雪貂等都有可能感染特定的动物冠状病毒。而且还有些零星的动物传染给人类的报告。

 

Q4. 动物的冠状病毒感染会传染给人类造成疾病吗?怎么传给人类?

冠状病毒会引起人类和脊椎动物的疾病,属于人畜共通传染疾病。大部分的人类冠状病毒都是因为直接接触到带有病毒的分泌物或飞沫传染为主。有部分动物的冠状病毒会让动物出现腹泻症状,可以在粪便当中找到病毒,因此也有可能借由接触到感染动物的粪便而传播。

2002年发现的严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与接触到冠状病毒感染之麝香猫或蝙蝠等动物可能有关;2012年发现的中东呼吸症候群冠状病毒感染症(MERS)与接触骆驼或饮用骆驼奶有关。

 

Q5. 2019新型冠状病毒是什么?是怎么被发现的?

这是2019年底在中国湖北省武汉市被发现的一个新的冠状病毒。最初是世界卫生组织于2019年12月31日接获报告,中国当局在湖北省武汉市发现40多人感染一种新的病毒。这病毒是一种之前没有鑑定出来过的冠状病毒,所以世界卫生组织暂时将之命名为2019新型冠状病毒。

 

Q6. 2019新型冠状病毒在哪里传播?

除了发现病毒的中国湖北省武汉市以外,中国其他省市也陆续出现病例,如北京、天津、上海还有广东等地。此外,其他国家与地区,如港澳、日本、泰国、韩国,和美国也有发现确认案例(截至2020年1月22日)。这些案例大多曾在武汉旅游或居住。

 

Q7. 台湾也有 2019新型冠状病毒病例吗?

2020年1月21日台湾诊断出第一个在武汉感染的病人,目前没有社区间的感染病例。

 

Q8. 2019新型冠状病毒怎么传播?

目前对2019新型冠状病毒的完整传播途径,尚未完全了解。当2019年12月武汉不明原因肺炎疫情发生时,案例多数曾至有卖野味的华南海鲜市场活动,此市场的环境检体虽检出2019新型冠状病毒,但感染源仍无法厘清。

除此,从发病个案的流行病学资讯来看,亦有家庭群聚与医护人员感染的个案报告,因此高度怀疑可借由近距离飞沫、直接或间接接触病人的口鼻分泌物或体液而增加人传人之感染风险。

 

Q9. 感染2019新型冠状病毒会有什么症状?会很严重吗?

根据中国卫生部门公布资料,目前已知个案罹患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症状之临床表现为发烧、四肢无力,呼吸道症状以干咳为主,有些人可能出现呼吸困难。严重时可能进展至严重肺炎、呼吸道窘迫症候群或多重器官衰竭、休克等。 依据目前的流行病学资讯,患者大多数能康复,但也有死亡病例,死亡个案多具有潜在病史,如糖尿病、慢性肝病、肾功能不全、心血管疾病等。

 

Q10. 我要怎么预防感染2019新型冠状病毒?

目前未有疫苗可用来预防冠状病毒感染。预防措施与其他呼吸道感染相同,包括勤洗手、配戴外科口罩,尽量避免出入人潮拥挤、空气不流通的公共场所,且避免接触野生动物与禽类。

 

Q11. 感染2019新型冠状病毒要怎么治疗?

目前这个病毒感染后尚无特定有效药物可供治疗,建议依个案临床症状或病况,给予适当支持性医疗处置,会有成效。

 

Q12.搭乘大众交通工具的时候,需要担心2019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吗?

前往2019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流行区或在当地搭乘大众交通工具时,预防措施建议与预防呼吸道感染相同,可配戴外科口罩,请参考Q10。

 

Q13. 除了上呼吸道症状,2019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还可能有其他的症状吗?

根据中国卫生部门公布资料,已知个案罹患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时之临床表现为发烧、四肢无力,呼吸道症状以干咳为主,有些人可能出现呼吸困难或其他肺炎症状。严重时可能进展至严重肺炎、呼吸道窘迫症候群或多重器官衰竭、休克等。唯目前仍欠缺完整流病资讯, 除上述症状外,感染者是否还有其他临床症状目前未知。

 

Q14.我被告知是2019新型冠状病毒病人的接触者,现在有发烧、咳嗽等呼吸道症状,要怎么办?

如果您过去14天内曾到2019新型冠状病毒流行地区旅游或居住,或被卫生单位之公卫人员告知是2019新型冠状病毒病人的接触者时,若于健康监测期间有发烧或呼吸道症状时,请立即佩戴外科口罩,主动与县市卫生局联系,或请立即拨打1922防疫专线协助,依指示尽速就医。就诊时务必主动告知旅游史,职业暴露,有关的暴露,以及身边是否有其他人有类似的症状。

 

Q15. 2019新型冠状病毒的潜伏期是多久?

潜伏期是从暴露病毒至可能发病的这段观察时间,依据世界卫生组织与中国大陆官方资讯,2019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之潜伏期为2至12天(平均7天),但若曾前往流行地区或曾接触疑似2019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之病人,目前仍维持需健康监测14天。

 

Q16. 要在哪里看到国际疫情?

疾病管制署会以最快的时间更新国际疫情的消息,请参考:http://at.cdc.tw/8099yV

 

Q17. 要在哪里可以看国内最新疫情变化及防疫建议?

疾病管制署会以最快的时间更新国内疫情的消息并提供防疫的建议,请参考:http://at.cdc.tw/1d505Z  

 

Q18. 怎么诊断2019新型冠状病毒?

冠状病毒不容易以组织培养方式分离出来。反转录即时聚合酶连锁反应(RT-PCR)为人类冠状病毒之检验首选,且可研究其流行病学与病毒演化。

 

Q19. 疾病管制署怎么防止疾病从境外移入?

自2003年SARS疫情开始,台湾就已在国际港埠针对所有的国际航班做发烧筛检,并针对个案旅游史进行相关检疫评估。因应这次中国武汉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中央流行疫情指挥中心持续加强国外疫情监测与边境管制措施,针对国际及小三通港埠之入境发烧旅客全面询问武汉旅游史及进行健康评估是否符合后送就医条件,以阻止疫情扩大到社区。若不符合后送就医条件且有上呼吸道症状感染之入境旅客,需填写「传染病防制调查表」并收到「入境健康异常旅客配合卫生措施及健康管理敬告单」,目的在加强港埠检疫措施,并对民众风险沟通与卫教宣导,守护国内防疫安全。

 

Q20. 如果一定要去有疫情的地区,要怎么保护自己?

在当地期间,您应该:

一、落实肥皂勤洗手、咳嗽戴口罩等个人防护措施。

二、避免出入贩售活体动物之市场或当地医疗院所等高风险公共场所。

三、避免接触活体动物及动物尸体。

四、避免食用生肉及生蛋。

五、如出现类流感(如发烧[≧38℃]、咳嗽等)症状,应戴上口罩尽快就医。

返国后,您应该:

一、返国入境时如出现发烧或类流感症状,主动告知航空公司人员及机场港口检疫人员。

二、返家后如出现上述症状,拨打防疫专线1922,并戴上口罩尽快就医,就医时告知医师旅游史、接触史及不适症状等。

三、生病在家休息,不出门,减少或避免与他人接触。

四、咳嗽或打喷嚏时,使用纸巾或衣袖遮住口鼻。

五、有呼吸道症状应持续戴口罩。

 

Q21. 我没有去过武汉地区,现在刚从中国大陆回来,身体不舒服,要到哪里就医快筛?

如果您过去14天内曾至大陆地区旅游或居住,有发烧或呼吸道症状的话,请配戴口罩候诊。就诊时务必主动告知旅游史,职业暴露,有关的暴露,以及身边是否有其他人有类似的症状。2019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目前没有快速筛检的方式。

 

Q22. 疾管署为甚么不赶快公布武汉以外的旅游警讯,这样怎么处理旅行退费事宜?

疾病管制署的旅游警示会依照疫情的发展即时公布。

最后更新日期 2020/1/31

Q23. 现在还可以去中国武汉吗?

疾病管制署已于2020年1月21日发布中国大陆武汉市的第三级旅游警示:警告,建议避免所有非必要的旅游。

 

Q24. 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要怎么消毒?

一般的环境,如家具、厨房,消毒可以用1:100的稀释漂白水(500 ppm)。浴室或马桶表面则应使用1:10的稀释漂白水(5000 ppm)消毒。消毒应该每天一次,并使用当天泡制的漂白水。室内空气则需靠良好的通风以维持空气清洁。详细建议请参考:「医疗机构因应严重特殊传染传染性肺炎感染管制措施指引」。

 

Q25. 新型冠状病毒医疗机构感染管制常见问与答

Q25-1. 一般民众为什么只需要佩戴外科口罩,而不用佩戴N95口罩?

 人在说话、呼吸或咳嗽时候产生的飞沫微粒大部分>1 μ(micrometer),而这样的颗粒大小通常可以被外科口罩成功阻挡。

外科口罩可以避免佩戴者的口鼻直接暴露到周遭人员所产生的飞沫,同时可以减少佩戴者双手在触摸周遭环境后不自觉碰触口鼻的机会。

除此之外,也可以降低佩戴者产生的飞沫影响到他人与周遭环境,所以民众只要在出入医院等公共场合以及个人出现发烧或呼吸道症状正确使用口罩,即可达到保护自己和保护他人,防范疫情散播的功效。

N95口罩须经过密合度测试(fit test)进行挑选,以及在每次使用时进行密合度检点(fit check)测试没有漏气才能达到其防护功效,且佩戴N95口罩因密合会造成呼吸阻抗与闷热不适,不容易长时间佩戴。因此,医护人员也是需要经过训练之后在特定环境(例如:隔离病室)或状态(例如:为病人执行插管)下使用。

Q25-2. 一般民众佩戴之外科口罩何时需要更换?

一般口罩若需重复使用,限定为同一人使用;可在出现脏污、破损、潮溼、或呼吸有异味等情形时,才需更换。

脱下口罩后,若稍后欲继续使用该口罩时,建议可先将口罩污染一面往内折后,放置于干净、透气的容器内(如纸袋等)保存。用以保存口罩之容器应于使用后丢弃或定期清洁。

脱除口罩时,应避免直接碰触口罩外侧,以避免其上污染病菌透过手的触摸而散布。口罩脱除后也应执行手部卫生。

Q25-3. 进入医院为什么要戴口罩?

新型冠状病毒目前推测可能借由近距离飞沫、直接或间接接触病人而传染,建议预防措施为勤洗手、佩戴口罩等,且目前适逢流感及肺炎等呼吸道疾病好发季节,就医者众,出入医院时佩戴口罩,可保护自身健康,降低呼吸道疾病传染风险

Q25-4. 民众进入医疗院所不配合佩戴口罩,应如何处理?

由于外科口罩可以降低佩戴者吸入他人飞沫或阻挡自我产生飞沫,影响到他人与周遭环境,所以民众只要在进入医院务必请佩戴口罩,可达到保护自己和保护他人,防范疫情散播的功效。医疗院所遇无法配合佩戴口罩民众,应主动规劝并了解原因。倘无故不配合,依据「传染病防治法」第36条规定,违反者可以同法第70条处新台币3,000元至15,000元不等罚锾。

Q25-5. 为何医疗照护工作人员要佩戴N95口罩,且佩戴时要注意什么?

正确佩戴N95口罩可避免吸入带有感染性物质的飞沫微粒。医疗照护工作人员若必须执行如气管内插管与拔管、抽痰、支气管镜检、诱发痰液的处置、使用面罩式的正压呼吸器等会引发较小的飞沫微粒(<1 μ,micrometer)产生的医疗处置,或对病人进行鼻腔拭子采检(nasal swab)、鼻腔冲洗(nasal wash)、喉头拭子或鼻咽拭子采检(throat swab, nasopharyngeal swab)时,应佩戴N95口罩,以维护自身安全,避免感染传播。

使用N95口罩应先进行密合度测试(fit test),以选择适合个人脸部构造的口罩,并在每次佩戴时执行密合度检点(fit check)。执行密合度检点测试,吸气时可感觉到口罩有微微的塌陷;吐气时需注意观察口罩边缘是否有漏气情形。

Q25-6. 医疗照护人员佩戴之N95等级以上口罩何时需要更换?

请依照口罩制造厂商的说明书所载之使用期限或次数更换口罩。

若厂商说明书并无明确之建议,可参考美国国家职业安全卫生研究所建议,使用时数累计以不超过8小时为限,或依美国疾病管制中心所建议于脱除5次后更换。

若口罩有出现脏污、破损、潮溼、呼吸有异味、呼吸阻抗增加、或疑似遭污染(如执行会产生飞沫之医疗处置)等情形时,即应更换。

若稍后欲继续使用该口罩,可于脱下口罩后将该口罩放置于干净、透气的容器内(如纸袋等)保存。用以保存口罩之容器应于使用后丢弃或定期清洁。

脱除口罩时,应避免直接碰触口罩外侧,以避免其上污染病菌透过手的触摸而散布。口罩脱除后也应执行手部卫生。

Q25-7. 目前食品从业人员工作时是否需佩戴口罩?

依据食品良好卫生规范准则第五条规定,清洁区、包装区及配膳台之食品从业人员应佩戴口罩;考量国内目前尚无新型冠状病毒社区疫情,其它食品从业人员于工作时,尚无需强制佩戴口罩,惟国内目前仍为流感流行季,且餐飮场所多为拥挤密闭空间,故建议所有食品从业人员于工作时仍应加强呼吸道礼节及落实手部卫生,以确保工作人员自身与顾客之健康。

Q25-8. 为何医院要限制访客?

医疗机构是包含多样性微生物菌丛的复杂环境。因此,为避免妨碍病人休养及医院感染管制,医院会有访客管理措施,限制访客人数,也请访客出入医院请佩戴口罩,遵循呼吸道卫生与咳嗽礼节,并落实手部卫生。

Q25-9. 医疗机构的环境清洁为何很重要?

由于医疗机构内工作人员、病人及访客的活动性质, 经由医疗机构环境的高接触表面直接或间接接触到污染表面的风险高于非医疗机构环境的公共区域,甚至可能造成工作人员、病人及访客感染疾病。因此,医疗机构中的环境清洁是预防医疗照护相关感染传播的重要关键之一。医疗机构须落实环境清洁及消毒。

Q25-10. 我在医院工作,是否有感染风险?

由于医疗照护工作人员接触病人的机会多于一般人,且医疗机构是包含多样性微生物菌丛的复杂环境。因此,医疗照护工作人员若无适当感染管制防护措施,会较一般人有更高的感染风险。医疗机构人员照护严重特殊传染性肺炎之病例,建议依循标准防护措施、飞沫传染、接触传染及空气传染防护措施之原则,采行适当的防护措施。详细建议请参考:「医疗机构因应严重特殊传染传染性肺炎感染管制措施指引」。

Q25-11. 医护人员及民众手部卫生为什么很重要?

医护人员落实手部卫生是预防相关感染最简单、有效且最经济的感染控制措施,依据国际手部卫生专家的意见表示,医护人员依工作性质的不同,每天在工作中需要执行手部卫生的次数达数十次或甚至上百次,对医护人员的繁忙工作以及他们的双手皮肤都可能增加负担,如果能落实医护人员手部卫生遵从率达70%以上,就能有效降低医疗照护相关感染发生。

民众在照顾生病的家人或亲友应该注意清洁自己的双手,也请共同鼓励和提醒医护人员清洁双手,让医病双方共同合作,营造一个干净安全的照护环境,一起防范感染的发生。

Q25-12. 民众为严重特殊传染性肺炎疑似个案的接触者,目前没有症状,但要求自费住院进行筛检,应如何处理?

考量疑似个案尚未确诊,其接触者的感染风险有待评估,且即使是感染者在没有症状阶段也可能因病毒量低不易检出,因此为确保国家宝贵的疫情防治与医疗资源准确应用在需要的地方,依据中央流行疫情指挥中心公布的「通报个案处理流程」,病人须符合卫福部公告的严重特殊传染性肺炎病例定义,才能采检送验新型冠状病毒。

疑似个案接触者在没有症状阶段,建议可以每日早晚至少各量测体温1次,进行自我健康观察,如果有出现发烧或急性呼吸道症状,请即刻拨打1922并依指示就医;若是在这段期间内,原通报的疑似个案已经检验排除,则请接触者在出现发烧或急性呼吸道症状时,佩戴口罩自行前往医疗机构就医。

Q25-13. 若患者到院前即已死亡,但经医师评估后研判符合严重特殊传染性肺炎病例定义并通报,此时该个案之遗体应如何处理?

依医疗法施行细则第53条,医院对于就诊途中死亡者,应参考原诊治医院、诊所之病历记载内容,于检验遗体后,开立死亡证明书。

若医师怀疑非病死或可疑为非病死者,应依医师法第16条报请检察机关相验,之后医院可先将遗体运送至医院设置之太平间或由家属委讬之殡葬礼仪服务业者运送至殡仪馆等候相验,并应先告知太平间/殡仪馆之工作人员相关之生物危害风险。

医院太平间或殡仪业者应依据传染病防治法第36条协助法定传染病个案遗体之处理,若有规避、拒绝、或妨碍时,可视情况依同法第70条裁处之。

Q25-14. 疑似或确诊之严重特殊传染性肺炎个案之遗体处理是否有相关时效规定?

依传染病防治法第50条规定,死者家属对于经确认染患第一类传染病之遗体应于二十四小时内,染患第五类传染病之遗体应于中央主管机关公告之期限内入殓并火化。

目前中央主管机关对于严重特殊传染性肺炎个案遗体虽未订有明确火化期限,但依传染病防治法实施细则第13条规定,对于疑似第五类传染病患者之遗体,应尽速处理。故仍建议应尽速火化为宜。

若有特殊原因未能火化时,应报请地方主管机关核准后,依规定深埋。

Q25-15. 处理疑似或确诊之严重特殊传染性肺炎个案遗体时,相关工作人员应采取哪些感染管制措施?

依传染病防治法实施细则第13条规定,对于疑似第五类传染病患者之遗体,应先以尸袋包复,留置适当场所妥善冰存,并尽速处理。

太平间/殡仪馆的工作人员必须被告知所处理尸体之相关生物危害风险,并应穿戴个人防护装备,防护装备于使用后应以感染性废弃物丢弃。

尸袋建议使用双层,外面如有污物,应以1:10稀释的漂白水抹拭。不建议打开尸袋瞻仰遗容、清洗尸体和入殓准备,亦不建议对尸体进行防腐处理,因为血液中可能存在病毒。详细建议请参考:「医疗机构因应严重特殊传染传染性肺炎感染管制措施指引」。

Q25-16. 就医时医师如何得知病人是否去过大陆武汉地区?

对于去过武汉民众的资料,医师能于健保云端系统主页面的病人资讯摘要查询自109年1月13日起由武汉入境台湾的名单资料,供医师于诊断病人时提高警觉,全力防堵疫情扩散。

本项注记于109年1月27日上线,请医师们于看诊时进入健保云端系统查询。

除上述辅助措施外,医师仍需询问病人旅游史与病史,以了解更完整资讯。

Q25-17. 医师为何要掌握病人的旅游史?

因严重特殊传染性肺炎(武汉肺炎)疫情在全球持续发现确诊个案,为防止疫情扩大并协助掌握病人流向,医师于诊疗时如能即时掌握,对于疫情控制有相当助益。

Q25-18. 医师都能查我的旅游史,我就医时还要跟医师说吗?

由于疫情在大陆地区已有扩散情形,目前医师仅能查询您14日内是否曾到过武汉地区,故您就医时亦应主动告知医师近期旅游史,并且告知身体健康情况,让医师能更能正确即时诊疗,保护您的健康。

Q25-19. 如何进行离岛地区紧急空中转送严重特殊传染性肺炎病人?

离岛地区之严重特殊传染性肺炎病人,以就地收治于离岛应变医院为原则。如非医疗照护必要,应尽量避免转送病人。

倘有转送需求则由医疗网区指挥官评估。

转送时请病人佩戴外科口罩,救护人员穿戴适当防护装备(包括N95口罩、手套、隔离衣及护目镜)。

未建议载运工具(例如:救护车或后送直升机等)需使用负压舱。详细感染管制建议,请参考「紧急医疗救护人员载运严重特殊传染性肺炎病人感染管制措施指引」。

Q25-20. 医护人员有中国大陆旅游史,返台14天内可以上班吗?

考量医疗照护工作人员与病人有近距离接触,且就医民众多有儿童及老人等抵抗力较弱者,感染传播的风险较高。有中国大陆旅游史之直接照护病人之医疗照护工作人员,在返台14天内,在家休息,暂勿至医疗院所上班,进行居家自我健康观察,以降低传播风险。

Q25-21. 疑似或确诊病例,优先安排入住单人负压隔离病室,但若须收治于单人隔离病室时,空调要关闭吗?

由于严重特殊传染性肺炎经由飞沫传播,有关住院的疑似或确定病例,倘安置于单人隔离病室时,不须关闭空调,也不须强制打开窗户,但病室房门应维持关闭。

 

Q26. 新型冠状病毒诊所感染管制常见问与答

Q26-1.对于中国大陆返台有发烧或呼吸道症状病人,是否减少经鼻快筛与耳鼻喉抽吸呢?

 目前是流感及肺炎等呼吸道疾病之流行季节,若医师诊断病人疑似流感,可依临床常规诊治处理病人,并依相关规定开立抗病毒药物,无须一定要执行流感快筛。

如非医疗必要,尽量避免执行例如气雾或喷雾治疗、诱发痰液的采检、呼吸道抽吸技术、支气管镜检查、气管内插管、气管造口护理、胸腔物理治疗等会引发咳嗽或呼吸道飞沫微粒的医疗处置(AGP, aerosol generating procedure)。

惟若必须执行时,工作人员应佩戴N95口罩、戴手套、穿着隔离衣、佩戴护目镜或面罩,视需要佩戴发帽,且应在负压或换气良好的空间中执行,并避免不必要的人员进出,减少受暴露的人数。

Q26-2.目前外科口罩加上眼镜,是否可以有效防护?

在照护严重特殊传染性肺炎疑似或确诊之个案时,建议医护工作人员应佩戴N95口罩,才能对最难以过滤的呼吸飞沫颗粒(直径约0.3微米)达到95%以上的防护效果;而在执行可能造成病人产生飞沫微粒的照护行为时(如咽喉的检体采集等),也应穿戴护目镜或面罩以保护眼睛黏膜不受污染,个人使用的眼镜不适宜当成护目镜的替代品,因其无法与眼部周围紧密贴合。

Q26-3.不方便洗手的场合,酒精和干洗手是否有效?

冠状病毒为具外套膜(envelope)的病毒,酒精性干洗手可以破坏外套膜而杀死病毒,因此酒精性干洗手液是有效。惟若当双手有明显的脏污或沾到血液或体液时,仍需使用湿洗手;但现场若无湿洗手设备时,可先以湿纸巾擦拭干净,再以干洗手液消毒,之后在抵达有湿洗手设施处后,应尽速使用湿洗手执行手部卫生。

Q26-4. 如果中国大陆回来的病人,有发烧或呼吸道症状,虽就医时有戴口罩,但直接进入基层诊所,我们除了拨打1922之外,接下来是否须关闭后续门诊?关闭多久?

若无执行飞沫微粒产生的医疗照护行为(如咽喉检体采检等),于病人接触过的环境执行清洁消毒作业结束后,即可进行门诊业务;若有执行飞沫微粒产生的医疗照护行为,则建议应待诊间经过大约每小时12-15次的换气20分钟后,如果诊间有对外开窗,建议开窗以自然换气使空气流通,并完成环境清洁及消毒作业后,才可继续进行门诊业务。

Q26-5. 如果中国大陆回来的病人,有发烧或呼吸道症状,虽就医时有戴口罩,但直接进入基层诊所,我们除了拨打1922之外,接下来是否换完衣服口罩可以继续看诊?

若无执行飞沫微粒产生的医疗照护行为(如咽喉检体采检等),医师可于完成诊间环境清洁消毒作业后,更换衣服口罩继续看诊。若有其他空诊间,建议考量先移动至其他诊间诊治后续就医病患。

若有执行飞沫微粒产生的医疗照护行为(如咽喉检体采检等),建议应待诊间经过大约每小时12-15次的换气20分钟后,如果诊间有对外开窗,可开窗以自然换气使空气流通,并完成环境清洁及消毒作业后,医师更换衣服口罩继续看诊。

Q26-6. 如果中国大陆回来的病人,有发烧或呼吸道症状,虽就医时有戴口罩,但直接进入基层诊所,我们除了拨打1922之外,接下来诊间该如何消毒?

如果环境没有病人口鼻分泌物、血液、体液或排泄物等明显脏污,建议先以清水和肥皂或清洁剂移除脏污或有机物质后再进行消毒。

消毒剂应依照厂商建议之稀释方法、接触时间与处理方式;或使用当天泡制的 1:100 (500ppm)漂白水稀释液,进行桌椅等环境表面及地面擦拭。

当有病人口鼻分泌物、血液、体液或排泄物等明显脏污时,若为小范围(<10ml)污染,应先以低浓度(500ppm)的漂白水复盖在其表面进行去污作用,若污染范围大于 10ml 以上,则需以高浓度(5000ppm)的漂白水进行去污,再以清洁剂或肥皂和清水移除脏污与有机物质,并接续使用湿抹布及合适的消毒剂执行有效的环境清消。

执行清洁消毒工作的人员应穿戴个人防护装备(手套、口罩、隔离衣或防水围裙、视需要使用护目镜或面罩)。

Q26-7.如果中国大陆回来的病人,有发烧或呼吸道症状,虽就医时有戴口罩,但直接进入基层诊所,基层诊所除了拨打1922之外,接下来已经在诊所(但非诊间)内的病人是否要逐一登记?还可以看完再回家吗?

依是否执行飞沫微粒产生的医疗照护行为(如咽喉检体采检等)决定换气时间及完成环境清洁消毒作业后,可以继续门诊诊疗其他的就诊病人,但应纪录与疑似病例停留在诊所期间的其馀候诊区民众与陪病家属姓名与联络方式,以备后续匡列接触者及疫情调查使用。

应立即协助候诊的病人和陪病家属佩戴口罩并执行手部卫生,并请他们在离开诊所前脱除口罩及执行手部卫生。

Q26-8. 如果中国大陆回来的病人,有发烧或呼吸道症状,虽就医时有戴口罩,但直接进入基层诊所,我们除了拨打1922之外,接下来疑似个案不能搭公共运输,那么出租车拒载且无自小客车,该名病患如何运送?

疑似病例禁止搭乘大众公共运输工具就医。若病人生命征象稳定,请联络1922依指示就医,并请病人先至诊所外通风良好处或有独立空调之空诊间等候;若病人病况较为紧急,除拨打1922,同时可拨打119救护车协助病人转诊就医,并应先告知病人为疑似严重特殊传染性肺炎个案。

Q26-9. 如果中国大陆回来的病人,有发烧或呼吸道症状,就医时有戴口罩,诊所医护人员或就医民众是否会被匡列为接触者?

医疗机构接触者指曾与确定病例在「无适当防护」下2公尺近距离接触之人员。接触者需居家隔离14天,留在家中(或卫生局指定范围内),不外出,亦不得出境或出国。。

医疗照护工作人员于一般门诊进行收集病史资料,如询问旅游史(travel history)、职业别(occupation)、接触史(contact history)及是否群聚(cluster)等资讯,应佩戴外科口罩;且病人就医时应佩戴外科口罩,属有适当防护装备之人员,不列入接触者。

确定病例就医时有佩戴外科口罩,且同时期候诊之其他就医民众有佩戴外科口罩者,属有适当防护装备之人员,不列入接触者。

适当防护装备详细建议,请参考「医疗机构因应严重特殊传染性肺炎感染管制措施指引」。

 

Q27.医学实验室处理严重特殊传染性肺炎检体之常见问与答

Q27-1.临床实验室工作人员进行疑似严重特殊传染性肺炎检体(例如血清、血液等)之生化学、血液学、微生物学等检验项目操作之个人防护装备及安全设备为何?

 有关临床实验室工作人员进行疑似严重特殊传染性肺炎相关检验之个人防护装备及安全设备要求,可遵照本署「医学实验室处理严重特殊传染性肺炎检体之实验室生物安全指引」之「附表、医学实验室处理严重特殊传染性肺炎检体之个人防护装备与安全设备建议」。

临床实验室工作人员在BSL-2实验室进行前开检体之常规检验,须穿戴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PPE),包括实验衣、抛弃式手套、外科口罩、眼部防护具(例如护目镜)等。

临床实验室工作人员在BSL-2实验室进行较高危害风险之检验操作(例如分装/稀释检体、接种细菌/真菌培养基一般常规检验或涉及潜在感染性检体之核酸萃取步骤),除须穿戴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PPE),包括实验衣、抛弃式手套、外科口罩、眼部防护具(例如护目镜)等,另应在生物安全柜(BSC)内进行操作。如实验室无BSC或是不适合于BSC内进行前开操作之步骤,则工作人员则须改配戴N95口罩,提升人员PPE防护等级。

Q27-2.为求时效,是否可由人员携带已使用P650包装之疑似严重特殊传染性肺炎检体搭乘大众交通运输工具?

此类检体系属危险物品,未经交通主管机关许可,不得以大众运输工具(包括高铁、台铁、捷运或公共汽车等)运送,如需亲自运送此类检体时,宜优先使用货车或汽车。

Q27-3.实验室人员于完成疑似严重特殊传染性肺炎检体相关检验程序后,可使用哪些消毒剂进行工作台面消毒?

可使用含氯消毒剂进行工作台面和设备之除污,并遵循制造商对于使用浓度、处理时间及操作注意事项之建议。例如使用市售家用漂白水(约5%),免稀释直接擦拭除污。

Q27-4.有关从事疑似严重特殊传染性肺炎检体常规检验(包括血液学和临床生化学等)之实验室,是否一定要具备生物安全柜(BSC)?

BSC在微生物室为必要安全设备,其他非微生物实验室(例如生化室、血液室或血清免疫室)则非必要安全设备。对于须于BSC内进行之检验操作步骤,如机构内无设置BSC或因故无法于BSC内进行时,实验室人员应改以配戴N95口罩,提升人员防护装备,确保操作安全。

Q27-5.临床实验室接受卫生主管机关进行查核,如被开立不符合项目(未完成整备)时,是否仍可进行相关检验操作?

原则上,除紧急应变演练须包含相关规划,得于1个月内完成改善,其馀管理文件或规定,应于1周内完成改善。如发现严重影响工作人员安全之缺失事项,卫生主管机关可要求受查核实验室停止相关检验工作,俟完成缺失改善并经卫生主管机关确认后,始可再恢复检验工作。